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有一个普遍为人们接受的说法,认为公行制度早在康熙五十九年(1720)已经产生。
这是一种误解。
最早提出这一说法的是外国研究中外关系史的权威美国人马士。
他在《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》、《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》、《远东国际关系史》等著作中都强调了这个说法。
前引亨德的《广州番鬼录》一书也持同调,近人梁嘉彬在他所著的《广东十三洋行考》一书中亦同此说。
其实,这些学者把康熙五十九年的公行和乾隆二十五年的公行混为一谈了,从梁嘉彬转译马士《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》一书中,有关康熙五十九年成立的公行十三条行规看,当年的公行只具有对外贸易的垄断性质,并不具有代表政府行使职能的权力。
因之,它并不是闭关时代公行制度的滥觞。
公行制度在清代闭关政策历史上,曾有过兴废起伏。
自乾隆二十五年组成后,至三十五年,因&ldo;众志纷歧,渐至推萎,于公无补,经前督臣李侍尧会同前监督臣德魁,示禁裁撤公行名目,众商皆分行各办&rdo;[18]直到乾隆四十七年重组公行,前后中断了12年。
重组公行之后,一直沿袭到1842年《南京条约》签订为止。
从参加公行的行商数目看,公行刚组成时仅9家,后上升到13家,到道光九年只有7家;道光十七年又回升,达到13家旧数。
这种兴废起伏,除公行本身尔虞我诈外,与外国商人的反对有关。
终整个闭关时代,外商与公行商人之间,维持着既相互依赖又相互矛盾的微妙关系。
公行制度虽具有半官方的对外垄断性质,并且阻隔了外国商人直接与中国官方接触;广州一口通商虽从地域上限制了外商的活动范围,但如果没有一套具有法律意义的规章,仍不足以将洋人与内地民人隔离,乾隆二十四年(1759)发生的洪仁辉事件,使清政府决心加强对洋人的防范。
洪仁辉是英属东印度公司的通事。
他在公司的策划下以贸易为名,驾船由广东出发,直上天津,要求清政府准许通市宁波,并揭发粤海关舞弊和英商所谓受屈的情况。
这一事件,使清政府极为震动。
第一,自清朝定鼎以来,从未有洋人驾船直上京畿告御状的先例;第二,乾隆帝怀疑此事必有&ldo;内地奸民教唆引诱&rdo;,[19]&ldo;外借呈递之名,阴为试探之计&rdo;。
因之,穷加究诘,派福州将军来粤检查,将几个认为勾串的汉人做了严重处理,并以洪仁辉&ldo;勾串内地奸民,代为列款,希冀违例别通海口&rdo;之罪,押往澳门圈禁三年,期满驱逐回国[20]
洪仁辉事件,使清政府对洋人和汉人相结合的疑惧得到了加强,为了&ldo;防范于未萌[21]清政府决定对外商行动严加限制。
同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受命拟定《防范外夷规条》进呈。
到鸦片战争前,清政府又陆续颁过三个防范章程。
这些章程,都是以李侍尧章程为基础修订的。
借三尺明月,衔两袖青龙,轻剑快马恣意,携侣江湖同游!...
一个混日子的80后,突然拥有一块雾地,从此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。...
暮年的飞侠已经无法飞翔,生涯末期的韦德再也划不出闪电。唯独暮年林克,却比新秀赛季时还更高更快更强了。一个逆成长的巨星,将把所用荣誉收入囊中。...
黎苑穿越了,穿回了物质贫乏的八零年代,周围环绕着大堆的极品亲戚不说,还有个坑爹商城!艹!连原主记忆都卖?咋不去抢?就算生活中有再多的不如意,我黎苑也要在八零混的风生水起!有渣渣?虐!商城坑爹?一起坑。没钱花?赚!帅哥老公要不要?黎苑嗯?这个得想想。某人敢不要?你试试!黎苑...
走大运的林逸轩得到了一个凌天梦幻空间,在里面可以进行兑换,抽奖,学习,试练。什么?最重要的兑换空间要十万能量点才能开启?空间开启总共才给了一万能量点,这不是坑爹吗。好在能量点数可以赚取,学习技能竟然也给能量点。什么?学习技能得到的能量点不够?这好办,可以进入试练空间赚取。什么?前期不能兑换被欺负怎么办?这好办,不是还有抽奖系统吗?只要三千能量点,就可以进行一次抽奖。运气真不错,竟然抽到了矢量操作,逆天啊建了个群,有兴趣的可以加入119389913...